简体 繁体
佛山市顺德区大良星雅琴行
国家级“提琴制作大师”徐弗的“琴心壮志”

        他是小提琴制造界的一代宗师,曾经获奖无数;他从事中、西乐器研制50多年,年过七旬依然坚持制作小提琴。日前,南海区丹灶镇西联村工作人员在整理该村村志时,特意将这位国家级提琴制作大师”徐弗列入了人物录内。
        乐器店当学徒 苦学制琴
        前日,记者来到徐老家。一个不足30平方米的房间里,放满了各种小提琴的制作工具和小提琴半成品。尽管已年过七旬,但徐老仍一头乌发,戴着一副宽边眼镜,精神矍铄。如今,他每天仍坚持跟3个儿子一起谈琴、做琴。
        徐老告诉记者,他自小家境清寒,直到12岁才有机会上学。15岁时,他便到广州一家民族乐器店当学徒,除了学习制琴之外,每天还要打扫卫生,洗衣煮饭挑水。好学的他,每天就借着挑水的机会,偷偷跑去看乐器师父做琴。
        转眼4年过去,学徒期满,徐弗真正上岗做琴了。1953年,徐弗走进工厂,开始专业制作提琴。由于勤奋好学,他很快便晋升为厂里最年轻的甲级师傅,担当起改革民族乐器的重任。当时,徐弗将扬琴在琴马以及造型上做了改良,称做51型扬琴,后来的扬琴制作大多依循51型来做。
        "被逼"外出学习 技艺大长
        1958年,中国小提琴事业的先驱、时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的谭抒真教授在上海开办小提琴制作班,亲自授课。徐弗作为广东乐器厂的骨干被派往上海,参加高级提琴制作技术学习班学习。这一年,是中国提琴制造历史上重要的一年,也是徐弗的转折点。
        "当时,学习班要求参加学习人员必须是7级工程技术人员,有初中文化,懂普通话。但是我除了第一个条件外,其他的都不合格。另外,那时我儿子就快出生了,我也不想去。"徐弗把理由和厂长一说,厂长立刻冒火,限他当天晚上与妻子研究,次日不答复便开除党籍。带着一点"被逼"的成分,徐弗带队去了上海。
        在上海的那段日子,徐弗非常刻苦。不会说普通话,他便趁着打球的机会跟一位教师学;没用过新型工具,便用星期天去研究所里观摩、学习师傅如何使用。当时提琴制作专修班的目标是要把学员的制琴技术从普通琴的程度提升到高级琴四级的程度,要求每个学员在3个月内要做出价值360元的4级高级琴。终于,3个月后,徐弗一行3人做了4把琴,都超过了360元的水平,3人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两年攻克琴弓 为国争光
        随着产品的档次不断提高,徐弗频繁地参加各种全国性的制琴交流活动。1965年,在一次全国琴弓交流会上,几十位制琴高手现场制作琴弓,却没有一人做出一把合格的琴弓。徐弗不禁自问,难道中国人就做不成自己的琴弓?当时他就暗下决心,放弃做琴2年,攻破弓的理论。
        徐弗说,琴弓虽小,工艺却相当考究,制作一支弓要经过60道严格的工序,每支弓的重量误差不能超过1.5克。60年代中期,琴弓的制作还是法国人的天下,中国还没有自己的琴弓标准。凭着毅力和执着,徐弗在两年内攻破了琴弓的所有数据。
        1967年,徐弗宣布他的琴弓理论。到了70年中期,这套理论开始被用作教材。后来,徐弗的这套琴弓制作理论在全国被广泛应用。不仅如此,徐弗还多次在国外的比赛中获奖。
        徐弗说,现在中国的琴在世界上开始有地位了,已经不再是他年轻出国时的情景,当时外国人根本就不知道中国会做琴。制琴家对乐器的认识能力同演奏家对音乐的领悟能力一样,在徐弗看来,做琴难就难在此。
        老马伏骥,志在千里。徐老现在每天仍以制琴为乐,一般都要工作两三个小时。而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再次去提琴的故乡--意大利的格里蒙那学习制琴。
[相关链接]
        徐弗 ,小提琴设计高级工艺美术师。从事中、西乐器研究制作50多年。1967年在国内首先探索出一套制作高级提琴弓的工艺和各程式的品质技术资料。1982年、1992年分别在美国第五届、第十届国际提琴制作大赛上,小提琴获音色、工艺优异双奖,中提琴获音色优异奖,是第一个领取工艺和音色两项世界级奖项的制琴大师。1988年获国家"提琴制作大师"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优秀专家光荣称号。

文章来自:http://www.cnstrad.com/News/2007/09-10/0910134H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