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

联系我们
公司名称:即墨宾馆|青岛宾馆|青岛即墨宾馆|即墨居然之家宾馆
联系人:冯女士
固定电话:86-0532-68021366
手机:13780671109
传真:86-0532-68021377
电子邮箱:cc@sina.com

行业资讯

华亭宾馆见证改革开放后上海酒店业对接国际


21世纪的上海已成为中国乃至亚洲酒店业的高地,高中低星级、经济型酒店鳞次栉比,世界知名的各连锁酒店品牌纷纷入驻,亚洲最大的酒店业“航母”也在此起航。华亭宾馆只是这个城市众多五星级酒店中的普通一员。

  然而说起“华亭”,沪上许多酒店现任高管都对它充满了感情。20多年前,他们都曾是“华亭”的一员,有的是门童,有的是前台,还有的是客房、餐厅服务员。他们在“华亭”成长起来,也在“华亭”见证了上海酒店业在引入外资品牌管理后的无数个“第一试验”。

  酒店为何要让老外管?

  中国人自己建造的酒店让老外来管理,在上海,华亭宾馆是第一家。

  现代酒店管理营销已成为一门科学。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所有酒店的管理者都还徘徊在这门科学的殿堂之外。随着改革开放后对外交往的逐渐增多,传统招待所式的酒店经营方式不能适应需求,百业待兴的上海也希望能加入国际酒店市场的竞争。这时的上海酒店业亟须一位“老师”。

  在**的支持下,1985年10月16日,华亭宾馆和喜来登酒店集团在上海宾馆正式签订了为期10年的委托管理合同。1986年11月29日,华亭喜来登宾馆正式开张。然而,这一“破冰”之举,引起了来自各个方面的质疑:华亭是我们自筹资金建造的酒店,为什么要请老外经营管理,中国人自己就不能管理吗?这是不是崇洋媚外?当时还有人做了一个对比,华亭宾馆1000多名中方员工的总收入,差不多相当于60来个外籍员工的总收入。在长期的平均主义氛围中,这种收入上的高落差让很多人接受不了。

  当我们用21世纪的眼光再回首这一事件时,不得不佩服当时决策者的睿智:正是这一纸管理合同,把上海酒店第一次带进了酒店预订的全球网络,酒店客房第一次卖出了每晚1000美元的天价;正是这一纸管理合同,让上海酒店第一次学会利用电脑控制运营,第一次建立起科学严格的员工管理制度;也是这一纸管理合同,使上海酒店业者第一次接触了“酒店营销”的概念,第一次真正明白什么是“以客为尊”的理念……10年后,当华亭宾馆与喜来登的管理合同到期,一本厚厚的“华亭宾馆管理规程”问世了,也就是后来的“华亭模式”。

  荀子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华亭加入喜来登的“第一试验”,其意义也正在于此。

  几百个岗位应聘者数万

  记者手头有一张1985年4月28日的《解放日报》,在报纸第四版的右下角有一则小小的“华亭宾馆招聘启事”。很多老上海应该都还记得,正是这则不起眼招聘启事曾在沪上引发了一次前所未有的“万人竞聘”热潮。

  对这段往事,曾任华亭喜来登宾馆董事长的赵仁荣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开张初期酒店一共有员工2000多名,其中1200名是定向培训的职校学生,其他的员工多数是通过社会招聘而来。那时候,还没有星级评定标准,华亭宾馆被称为“超级酒店”,可算是上海最豪华的酒店,对年轻人来说,在这样一个富丽堂皇的酒店里工作是非常体面的事。更具吸引力的是,在华亭工作的月工资加奖金可以拿到100元以上,如果工作表现突出,另可有几十元的浮动———这比其他国营企业的报酬足足高出了一倍。另外,华亭宾馆的员工培训机制也让人心动,除了酒店内部的职业培训外,表现突出的员工还有出国培训的机会。在当年,那是多少年轻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那是一场“百里挑一”的招聘会。设在爱华中学等几个学校内的招聘现场出现“爆棚”,本科生、研究生也都跑来应聘。最后统计,岗位虽然只有几百个,但报名者却多达几万人。

  让赵仁荣至今感觉自豪的是,华亭宾馆首批2000多名员工的“成材率”非常高。他做了一个统计,当年的华亭员工,如今在上海各大酒店担任部门经理以上职务的有200多人,在全国的中高星级酒店担任总经理的不下70人。

  华亭宾馆“第一试验”,为中国酒店业未来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它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中国酒店业的“黄埔军校”。

  “老板”与员工互“炒鱿鱼”

  华亭宾馆“第一试验”,还带来了一系列新旧观念的碰撞。现在喜达屋酒店集团高层任职的钱进,当年曾是华亭宾馆总经理助理。他说,喜来登带来了宾馆业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与当时传统的国营企业文化,在很多地方都显得格格不入。

  最大的观念冲撞体现在用人体制上。华亭宾馆是上海第一家实行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企业,也是第一家采用全员劳动合同制的企业,外方管理者根据喜达屋集团的管理体制引入了“四级处分制度”,即口头警告、书面警告、最后警告和开除。有一次,宾馆内两个部门的员工之间发生冲突,老外总经理要求开除所有参与闹事的员工,但中方董事会坚决反对。在那个“铁饭碗”盛行的年代,员工一辈子都是企业的人,怎么能开除呢?钱进告诉记者,当时中外双方就此事多次开会,互不相让,但到最后还是有四名为首闹事的员工被开除。经过这件事,很多人开始意识到企业和员工再也不是“终身捆绑”的关系。后来,有一些员工学会本领后主动辞职,跳槽到其他新开业的酒店工作。华亭宾馆“老板”与员工互“炒鱿鱼”,成为当时上海的一大新闻。

  观念的碰撞还体现在打破“平均主义”上。钱进告诉记者,华亭宾馆开业之初共设计了27种不同式样的制服,给不同岗位的员工穿着。前台人员穿价格昂贵的西装、皮鞋,而客房服务人员却只能穿工装、布鞋。而且,不同岗位的工资也有所不同。很多人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这“不平均”。然而外方管理者却认为,这种区别恰恰可以促使员工努力提高,争取更高层次的岗位。

  从某种意义上说,华亭宾馆的“第一试验”不但带来上海酒店业的大革新,也推动了当时整个社会观念的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