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

联系我们
公司名称:青岛多肉花卉|青岛食用菌|青岛棉籽壳|青岛天农食用菌有限公司
联系人:王秉鸿经理
固定电话:86-0532-83522970
手机:13506396260
传真:86-0532-83522970
电子邮箱:www.qdtnhy@126.com

新闻动态

小蘑菇“长”出大效益


中国江苏网12月15日讯 鲜豆浆营养健康,咱们大家都爱喝。可您知道蘑菇也喜欢“喝”豆浆吗?昨日上午,走进宿豫区大兴镇陈洼村宿迁市众兴食用菌合作社,记者不禁大开眼界,此处蘑菇种殖不仅利用丛架式栽培大大增加产量,而且给蘑菇喝豆浆,使人耳目一新,培育出无公害蘑菇,供不应求,销往大城市超市。

  打工赢得第一桶金

  1998年,21岁的王景文只身来到广东打工。他几乎跑遍了广州的大街小巷,始终没有找到一份工作,所带的生活费也几乎用完,连回家都成了泡影,这让年轻的王景文感到无助和沮丧。好在最终他在东莞找到一份市场销售工作。王景文对此十分珍惜,为了能使自己尽快掌握市场行情,适应生存环境,他一边向老业务员虚心学习,一边利用晚上的空闲时间,借读有关市场营销方面的书籍。

  经过半年的不懈努力,他的销售量不断攀升,工资由原来一个月几百元逐渐涨到每月几千元。就这样,他在广东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赚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有一天,王景文在一本科普杂志中读到了一篇关于四川涪陵一农民靠种植蘑菇而发家致富的报道。使王景文产生了这方面的奇想,与其在外打工,还不如回到家乡自己创业。

  回乡搞特种种植

  有胆有识的王景文,想到就付诸行动。他毅然辞掉了多年的营销工作,带着多年积蓄,回到了家乡开始构筑他的“绿色”梦想。2007年春,他利用自家门前的一块园地,买来竹杆、塑料等用品搭建了一个蘑菇棚,利用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开始经营他的第一块“实验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没想到两个月后,他的蘑菇竟出棚了,鲜嫩的蘑菇刚拉到集市就被抢购一空,净赚了两千多元。看到有利可图,王景文又在宿泗路南侧大兴镇陈洼村承包60亩土地,扩大种植蘑菇。

  采用传统栽培技术,光靠地面生产的磨菇总是产量不高,他在引进革新技术上动起了脑筋。王景文一次性投入10万多元,搞起了6棚4层丛架式大棚蘑菇栽培。两个多月过后,白银一样的磨菇出土整齐且稠密,每天采菇都在2400斤以上,比以前单独地面种菇高出一倍多。由于个大质优,单价也比以前提高一块多钱一斤,每天收入都在8000元以上。

  蘑菇“喝”上鲜豆浆

  在种植蘑菇大棚内,记者看到,棚室门口建有几个水池,一名工人正在搅拌里面乳白色的液体。王景文告诉记者,这是用氨基酸和鲜豆浆勾兑成的“营养快线”。因为黄豆蛋白质含量高,经过加工并过滤,再和氨基酸勾兑。将这种营养肥料每日按时喷洒到菌种上,不仅可以增加产量,而且蘑菇抗病,从种植到采摘不用农药,是真正的有机无公害产品。

  在王景文的蘑菇大棚里,新鲜的蘑菇白如凝脂,圆润诱人。王景文说,蘑菇之所以长得这么好,都是生态种植的功劳。每年几十万斤的蘑菇在全国各大城市供不应求,而且还带动了当地30多户农民加盟食用菌种植,每年户均增收5万多元。

  无偿传授栽培技术

  自己富了不算富,能带动乡邻共同致富才是王景文的理想。为了使基地形成更大规模,王景文还成立了“宿迁众兴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广泛吸纳种植户加入,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市场运作。目前,该合作社已有十多个社员入股,带动了上百名农民就业。

  王景文说,宿迁创业环境越来越好,他愿意无偿教给返乡农民朋友食用菌栽培技术,做大做强宿迁本地食用菌产业,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王景文告诉记者,他还有一个即将实现的远大目标,就是待一切走上规模发展的道路后,自己要创办一个集食用菌研发、产品深加工、市场销售等于一体的食用菌加工厂,将产品打入国内各大市场和国外市场,把这些“绿色食品”推上大众的餐桌,尽量满足消费者的生活需求。力争在两三年内将自己的“绿色工厂”打造成为远近闻名的“无公害培植基地”和“科技示范园”。